2025年10月12日,南京农业大学与长江出版社联合举办《长江农业史》丛书启动会,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高校科研团队代表及出版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丛书编撰规划,擘画长江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与传承新蓝图。此次启动会邀请了武汉大学历史禁漫天堂张建民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王建革教授、南京农业大学禁漫天堂
包平教授作为评审专家对该丛书进行相关指导。长江出版社社长赵冕、选题策划部主任张琼、社科编辑部副主任李栋栋、社科编辑部编辑梁俊伟、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禁漫天堂教授李钊、南京农业大学禁漫天堂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殷美以及禁漫天堂
院长卢勇教授与其编撰团队主要核心成员夏如兵副教授、伽红凯副教授、吴昊副教授、陈加晋老师、长治禁漫天堂历史与旅游管理系任思博老师共同参加此次启动会。会议由南京农业大学禁漫天堂
教授、学科点点长沈志忠教授主持。此次启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系统梳理长江流域农业发展脉络的学术著作正式进入编撰阶段,对挖掘长江农耕文明价值、服务国家文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深厚积淀:南农农史研究奠定丛书编撰基石
启动会上,卢勇教授作为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团队的历史积淀与学术实力。作为我国农史研究的重镇,农遗室的历史可追溯至 1920 年万国鼎先生在金陵大学筹建的农业图书研究部;1955 年,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农遗室正式成为国内首个以农业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国家级学术研究机构,万国鼎先生任首任主任。历经百年发展,农遗室于 2001 年整建制并入南京农业大学,如今已形成 “博士点博后站、CSSCI《中国农史》期刊、文献典藏中心、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 四位一体的研究格局,为《长江农业史》丛书编撰提供了坚实平台。农遗室目前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科研团队——19 名专职科研人员均具博士学位,包括8名教授、6名副教授,5人获省部级人才头衔;同时构建了 “文化遗产本科专业 — 科技史硕士/博士点 — 博士后流动站” 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其研究成果在农业科技史、农业遗产保护、环境史等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为丛书编撰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值得一提的是,农遗室曾在1990年编撰出版《太湖地区农业史稿》这一经典著作,系统梳理了太湖流域从先秦至近代的农业发展历程,该书获农业部 1992 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成为区域农业史研究的开创性成果。《太湖地区农业史稿》的编撰经验,为《长江农业史》丛书构建“通专结合、纵横交错”的框架提供了重要参考。

创新布局:“通专+纵横” 构建长江农业史研究体系
会上,丛书编撰团队正式公布了《长江农业史》的整体规划,创新性提出 “通专结合、纵横交错” 的编撰思路,既兼顾学术深度与科普价值,又实现区域特色与历史脉络的有机统一。
在“通专结合”维度,丛书将分为 4 册,涵盖“区域研究”与“遗产图景” 两大板块:《长江上游农业史》由李钊、张雯欣主持,聚焦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区域的农业起源与演变;《长江中游农业史》由吴昊、沈志忠负责,重点梳理江汉平原、洞庭湖流域的农业发展史;《长江下游农业史》由卢勇、夏如兵编撰,深入挖掘长三角地区的精耕农业与商品性农业特征;《长江流域农业文化遗产图景》则由陈加晋、伽红凯进行牵头,系统呈现流域内农业遗产的类型、价值与传承路径。四册著作既各自成体系,又相互呼应,力求做到“学术性与科普性兼顾、专业性与可读性统一”。

时代价值:服务国家战略 延续长江文脉
启动会上指出,《长江农业史》丛书的编撰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此次丛书编撰正是响应这一指示的具体实践,旨在通过系统梳理长江农业历史,挖掘先民在农业生产、生态保护、水利建设中的智慧,为当代长江经济带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提供历史借鉴。从学术价值看,丛书将突破学科壁垒,多重学科交叉,探索“农业-环境-社会” 协同发展的历史规律。从应用价值看,丛书将全方位对接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乡村振兴” 等国家战略,通过梳理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禀赋与发展模式,为各地差异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提供决策参考。

此次启动会的召开,为《长江农业史》丛书编撰凝聚了共识、明确了方向。长江出版社社长赵冕表示,出版社将组建专业编辑团队,与南农科研团队密切协作,确保丛书在 2027 年底如期出版,打造兼具学术高度与社会价值的 “盛世经典”。未来,南京农业大学与长江出版社将以丛书为纽带,联合更多高校与科研机构,深入挖掘长江农耕文明的丰富内涵,为延续长江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撑。
供稿/吴昊,图片/张晗,编辑/林延胜,校对/章利华,审核/卢勇